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從「清潔理論」探討過敏性疾病盛行的原因

惱人的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是台灣兒童最常見、影響日常生活與課業學習最重大的慢性疾病。所謂『過敏性疾病』,是指有過敏体質的病童,在接觸了環境當中的過敏原或非過敏的刺激因素之後,局部產生慢性發炎反應的疾病。當這種慢性發炎反應表現在氣管、鼻子、皮膚或眼睛,就分別形成氣喘病、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疾病。
台灣約有15~20%人口是氣喘病患,台北市學童氣喘盛行率已達19.8%5個國小兒童就有1個是氣喘兒。學齡兒童氣喘病盛行率從民國63年的1.3%到現在的19.8%,增加了15倍。除了氣喘之外,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也快速增加到11~15%。盛行率更高的過敏性鼻炎在台灣地區也高達20~30%民國91年與民國96年調查大台北地區與台北市國小學童過敏性鼻炎罹病率更是已經增加到將近百分之五十(民國91年為47.8%;民國96年為49.39%)我們不禁要問:困擾我們下一代的過敏性疾病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僅以基因遺傳的角度並無法解釋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盛行率激增的原因。而一般常見的過敏原如蟎、動物皮毛、花粉或特定食物等只能說是誘發過敏的因子,而並非真正的原因。否則為什麼有人會對這些所謂的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而其他人就不會呢?必須了解為何會造成過敏體質,也就是說造成過敏患者免疫系統異常或失調現象背後的原因,才有機會從根本上改善過敏的問題。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長期用藥物來控制症狀的方式絕非最好的對策。
「清潔理論」與過敏性疾病
關於這個問題,廣受學界熱烈討論的「清潔理論」(Hygiene Hypothesis)是由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David P. Strachan教授於1989年所率先提出,用來解釋為何出生於大家庭的孩子比起小家庭出生的孩較少得到花粉熱和異位性皮膚炎這兩種過敏性疾病。原因可能與他們在眾多兄弟姊妹之間有較多感染的機會有關係。其後眾多免疫學家及流行性病學家的研究使它成為研究免疫疾病的重要學理架構。自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過敏性疾病就不斷增加,而已開發國家的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也比較高。「清潔理論」現在已經擴展到除了感染性的病菌之外,包括共生性細菌和寄生蟲都是調控人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重要因子。
在醫學上「清潔理論」指的是在幼兒時期缺乏對感染源、共生性微生物(如腸道益生菌)以及寄生蟲的接觸會增加得到過敏性疾病的機會,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會受到抑制。該假說認為這是因為TH1反應在發育早期沒有及時被誘導,使身體變得容易產生因TH2而誘發的疾病。除了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發炎性疾病之外,已開發國家的兒童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增加也被認為與「清潔理論」有關連。
TH1/TH2不平衡與過敏體質
人體免疫系統中的輔助T細胞會分化成TH1TH2兩類,這兩類細胞通常在免疫系統內達成平衡。T細胞在分化的過程中,來自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會強化趨向TH1的反應,相對的減弱TH2的反應,而TH2是偏向過敏反應的產生。出生之前胎兒的TH1/TH2平衡的設定是傾向於TH2,以避免母體和胎兒間因產生排斥作用而傷害胎兒;出生以後TH1反應會被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強化,逐漸達成TH1/TH2的平衡。若少了這些刺激,免疫系統偏向TH2分化,強化了日後的過敏反應,形成容易過敏的體質。
「愛之適足以害之矣」
現代的社會以小家庭為主,加上生活富裕、科技進步和醫藥發達,做父母親的對孩子在幼兒時期所正常必經的感染過程過分的擔心保護,並且往往過度的介入,把孩子變成「溫室中的花朵」,一有任何狀況就用施藥打針來處理。這樣做不但干擾了孩子正常的免疫功能,長期還因為TH1反應沒受到該有的刺激而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導致因TH2反應過度活躍而產生上述的各種過敏性疾病。而為了控制這些惱人的過敏性疾病症狀(因為治不好),又只得繼續忍受長期的施藥打針,如此的惡性循環只有更進一步破壞孩子免疫系統的健康。可謂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矣」。
但是否該讓孩子們刻意接觸不清潔的環境來增加自身的抵抗力呢?這的確是個令家長們進退兩難的問題,對此專家們應該大多數會持保留的態度。因為在抗生素被濫用,細菌抗藥性問題嚴重的今日,讓本來免疫力就較差的幼兒刻意接觸不清潔的環境還是有相當大的風險。重要的是家長們本身的觀念要改變,當孩子們得到普通的感冒發燒時就讓他們多喝水休息、補充營養,讓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付它,儘可能避免打針吃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睡眠充足、營養均衡、多做戶外運動、保持室內通風良好,並且避免使用含有抑菌劑的清潔產品。使孩子們的免疫系統能受到正常的刺激而自然往TH1反應方向逐漸健全的發展。
β-1,3/1,6酵母葡聚多醣體與免疫健康
酵母菌是一種會感染人體的真菌,因此在演化上人體的免疫細胞變得能夠辨識酵母菌並加以撲滅。科學研究發現免疫細胞辨識酵母菌的關鍵是在於酵母菌表面上的β-1,3/1,6葡聚多醣體分子構造。當免疫系統偵測到體內有這種多醣體分子存在時就表示已有酵母菌入侵,因此便會動員免疫細胞加以撲殺。根據這個原理,將酵母菌處理純化過所產生高純度的β-1,3/1,6葡聚多醣體分子結構,在臨床上已經被證實能夠安全並且迅速的活化人體免疫細胞,幫助撲殺入侵的病原菌。
β-1,3/1,6酵母葡聚多醣體的多項研究顯示,它在生理上除了可以做為一種生物反應調節劑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or BRM)來活化免疫細胞,提高人體對抗外來入侵物的能力之外,還可以和免疫細胞中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結合來促進免疫系統TH1反應的傾向,因此可能降低及改善由於TH2反應過強所導致的過敏性疾病症狀。在當前「清潔理論」的架構下,它可以讓身體不必經過被病原菌感染發病的過程與風險,就得到強化TH1反應的功效,因此可說是最具潛力的問題解決方案之一。

1 則留言:

  1. 1.能否再詳說內文中: 出生之前胎兒的TH1/TH2平衡的設定是傾向於TH2,以避免母體和胎兒間因產生排斥作用而傷害胎兒;如何解釋?
    2. 如何解釋內文中: 酵母菌表面上的β-1,3/1,6葡聚多醣體分子構造。當免疫系統偵測到體內有這種多醣體分子存在時就表示已有酵母菌入侵,因此便會動員免疫細胞加以撲殺。 我的疑問是此β-1,3/1,6葡聚多醣體分子 是所有真菌及細菌病毒等的共有分子嗎? 還是他僅是ㄧ個啟動子, 活化巨噬細胞後, 強健了免疫系統而不易過敏 感染病菌等 請給我你的了解答案. 謝謝!

    回覆刪除